11 月 2 日消息,在刚刚结束的《英雄联盟》2025 全球总决赛淘汰赛半决赛对决中,LCK 赛区四号种子 T1 战队直落三局送走了 LPL 赛区最后的希望 TES 战队,以 3:0 的比分强势晋级总决赛舞台。
T1 将在 S15 冠军争夺战中与同属 LCK 赛区的三号种子 KT 战队会师(决赛 11 月 9 日在成都举行),这也标志着 LCK 赛区自 2017 年后时隔八年再次在中国举办的 S 赛中提前包揽冠亚席位。
本场胜利后,T1 战队及其核心选手 Faker 在全球总决赛淘汰赛阶段(BO5)对阵 LPL 赛区队伍的惊人纪录得以延续。算上 S15 系列赛,他在这类关键对决中已取得了 13 场全胜的战绩,保持 100% 的胜率。这一传奇纪录始于 2013 年,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Faker 带领 SKT / T1 战队在世界赛淘汰赛阶段先后击败了多支 LPL 顶尖队伍,奠定了其「英雄联盟最高的山、最长的河」的竞技地位。(来源:IT之家)
11 月 2 日消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 10 月 30 日宣布,将携手英伟达(NVIDIA),共同打造一个由制药企业拥有并运营的、算力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这台超级计算机将驱动一个「AI 工厂」——这是一个专业化的计算基础设施,用于管理从数据输入、模型训练、参数微调到大规模推理的完整人工智能生命周期。
这台超级计算机是全球首台采用 DGX B300 系统的英伟达 DGX SuperPOD。它由超过 1000 块 B300 GPU 提供算力,并构建在统一的网络架构之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跨 GPU、存储和相关系统间的通信,全部都仅通过一个高速网络完成,极大地提升效率。
这台全新的超级计算机和 AI 工厂实现了快速的自主学习和迭代。科学家将利用数百万次实验数据来训练 AI 模型,用以筛选潜在药物,从而极大拓展药物发现工作的探索范围和研发精度。其中一些专有 AI 模型将在礼来 Lilly TuneLab 平台上提供。Lilly TuneLab 是一个协同共创的联邦式 AI / ML 药物发现平台,旨在扩大生物制药ECO对先进发现工具的应用限制范围。TuneLab 将继续优化发展其现有的模型组合,并计划引入整合了英伟达Clara 精选开源模型的新工作流程。(来源:IT之家)
搜索引擎巨头 Google 近期证实,其价值广告业务并不会在新兴的 AI 搜索领域中缺席。
考虑到 Google 仅从搜索和 YouTube 广告中就获得了巨额收入(报道称达 565.7 亿美元),广告的集成是必然趋势,只是其方式将随着 AI 的发展而演变。
目前,Google 搜索推出了两个主要的 AI 功能,AI 概览和 AI 模式,同时谷歌还计划将 Gmail 和 Drive 等集成到 Google AI 模式中,以创建一个「AI 了解你一切」的全新体验。
Google 的 Robby Stein 在一档播客中表示,Google 广告业务不会消失,但会演变为支持新的生态环境,他举例说明了广告怎么来适应 AI 体验:
用户都能够拍摄一张鞋子的照片,并询问:「嘿,这是我的鞋子。还有哪些类似的酷炫鞋款?」
或者用户可以询问一个复杂的餐厅问题,其中包含关于过敏、用餐人数、灯光要求等个性化需求。Robby Stein 认为,在广告环境中,这对用户来说是一个提供更具帮助性服务的机会。(来源:快科技)
近日,一个关于 Windows 11 任务管理器的 Bug 引起了用户的关注,这个 Bug 表现为:用户尝试关闭任务管理器时,非但没有成功终止进程,反而会导致其进程继续在后台运行。更糟糕的是,每次重复尝试打开任务管理器都会创建一个额外的进程,最后导致大量重复进程堆积,白白占用用户的内存和 CPU 资源。面对这一问题,微软已正式确认该 Bug 的存在,微软解释,该问题发生在安装了最新非安全更新的 Windows 11 24H2 和 25H2 版本上。
对于会每天关机或重启的用户来说,这样的一个问题并不会造成太大困扰,因为系统重启/关机可以清除所有任务管理器重复进程。而对于对那些电脑长时间不间断运行的用户,微软提供了一些临时缓解措施:
不使用「X」按钮关闭:应点击任务管理器内的「结束任务」选项来关闭程序。终止进程: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命令提示符,并执行以下命令来强制终止所有任务管理器实例: taskkill.exe /im taskmgr.exe /f
11 月 2 日消息,计算机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再次就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主导这一领域的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发出警告。
在当地时间周五接受彭博电视《华尔街一周》(Wall Street Week)节目采访时,辛顿表示,除了通过收取聊天机器人使用费外,从AI投资中获利的显而易见的方式,就是用更廉价的技术替代人工劳动力。
这位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并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补充道,尽管一些经济学家指出,过去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在摧毁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他并不确定人工智能是否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我认为大规模的公司正押注 AI 将大规模取代工作岗位,因为巨大的利润就蕴藏于此,」他警告说。
据彭博社报道,仅微软、Meta、Alphabet 和亚马逊这四家所谓的人工智能「超大规模企业」(hyperscalers),预计在下一财年的资本支出将从今年的 3600 亿美元增至 4200 亿美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2.99 万亿元人民币)。
当被问及如此庞大的投资能否在不破坏就业岗位的前提下实现回报时,辛顿回答:「我认为不可能。我相信,要想赚钱,就必须取代人类劳动。」
这番言论呼应了他今年 9 月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的观点。当时他曾表示,AI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并带来利润的急剧上升」,并将这一趋势归因于资本主义体系本身。(来源:IT之家)
他表示,尽管苹果原计划于 2025 年中在中国市场推出其 AI 功能“Apple Intelligence”,但至今仍未能兑现。古尔曼指出,Apple Intelligence 的整体研发过程本就面临技术难题,包括工程问题与模型性能不佳等,而其在中国的部署则更加复杂。
古尔曼之前发文称苹果曾计划与阿里巴巴等其他本地合作伙伴合作,在 2025 年中期推出该服务,但很显然未能如期上线。“如今发布时间已成为一个无法确定的目标。”古尔曼重申,苹果公司原先的目标是在 iOS 26.1 或 iOS 26.2 系统版本中推出该功能,但这些版本即将发布或已发布,仍未包含 Apple Intelligence。他表示,苹果现已将最新目标定为 iOS 26.4 版本,届时计划同步推出新一代 Siri 语音助手,但目前没有一点一位苹果员工能保证如期落地。(来源:IT之家)
11 月 2 日消息,理想汽车产品线 日在微博详细说明了「MEGA 2024 款起火事件」,并透露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自己就和质量,研发的同事在分析。他表示,事故发生前的 4 个多小时云端就报了电池绝缘故障,客服也联系了车控人和司机,甚至车辆还因小电瓶馈电进入到了抛锚状态并叫了救援。
阿里通义千问最新旗舰模型 Qwen3-Max 已在官网上线「深度思考」模式,该功能通过增强推理链分析与多步骤问题拆解能力,明显提升复杂任务处理效率。
阿里云于 9 月 24 日推出了 Qwen3-Max,这是通义团队迄今为止顶级规模、能力最强的语言模型,参数量突破 1 万亿,预训练数据高达 36T tokens。
Qwen3-Max-Instruct 正式版在代码能力和智能体能力方面逐步提升,在涵盖知识、推理、编程、指令遵循、人类偏好对齐、智能体任务和多语言理解的全面基准测试中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来源:IT之家)
卡西欧推出G-Shock Nano微型戒指手表,延续去年推出的50周年纪念版戒指手表,带来更强悍的设计。新款Nano具备200米(660英尺)防水和抵抗震动的能力,并配有可调节微型表带,真正将G-Shock的坚固特性缩小到戒指大小。
卡西欧自2023年起涉足戒指手表领域。当时公司利用专有成型技术,开发出G-Shock造型的CRW-001戒指手表,最初仅为模型饰品,后增加了微型可用表芯。工程团队面临极大挑战,将表芯缩小到原DW5600手表的1/10,并将制造成本降低,使产品适用于量产,而非高端定制珠宝。
全新G-Shock Nano(DWN-5600)作为家族新品,更接近原版G-Shock DW5600腕表的1/10复刻,采用树脂表圈和表带,并具备全功能微型表带,通过搭扣与孔眼实现尺寸调节。与CRW-001不同,Nano戒指选用可拆卸的不锈钢后盖便于更换电池,表面为高强度矿物玻璃以增强防水能力。手表约重6克,功能包括自动日历、1/100秒秒表、整点与日期闪烁提醒、12/24小时制切换及LED背光显示等。(来源:IT之家)
11 月 2 日消息,特斯拉 Cybercab 是一款以无人驾驶为核心的汽车,然而近期外界对于该车型的配置产生了诸多猜测,尤其是其是否将配备传统的方向盘和踏板。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已就此争议给出了明确回应——至少在目前阶段,他坚持认为这款车将不会配备任何可用于手动操控的装置。
本周五,在「All In Podcast」播客节目中,马斯克就 Cybercab 是否会配备方向盘或踏板的问题给出了最终答复:当量产车型于 2026 年第二季度正式下线时,将不会配备这些部件。他进一步解释道:「现实情况是,人们可能认为自身想要亲自驾驶汽车,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特别需要。你有多少次坐在 Uber 或 Lyft 车上时会想:『真希望我能接手驾驶,放下手机,自己开到目的地』?答案是零次。」(来源:IT之家)
11 月 2 日消息,如今智能家居设备越来越丰富,但是对隐私的侵犯也愈发肆无忌惮,甚至不允许收集数据就不让你用!美国工程师 Harishankar 有一台iLife A11 智能扫地机器人,配备全志 A33 SoC 芯片,以及 GD32F103 微控制器,用于管理激光雷达、陀螺仪、编码器等众多传感器,还有 TinaLinux 系统。在监控网络流量后,Harishankar 发现它一直在向厂商发送日志和遥测数据,而且从未经过他的同意。
于是,他屏蔽了遥测服务器的 IP 地址,只保留固件和 OTA 升级服务器的连接。结果没多久,扫地机器人罢工了。
Harishankar 多次将其送往售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每次都坚称设备没有一点问题,但是每次回到家中,都只能正常工作几天就再次罢工。最后,售后中心干脆拒绝提供服务,称已经过了保修期。Harishankar 一气之下决定自己研究,拆开设备,自行制作了 PCB 连接器,编写了 Python 脚本,通过电脑来控制、逐一测试。真相也随之浮出水面:这款设备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隐患,还像「黑洞」一样盗取他的个人数据。首先,设备的 Android Debug Bridge 可以让用户获得设备的完全 root 权限,但这项功能没有设置任何加密保护。随后,他还发现设备会通过 Google Cartographer 技术,实时构建家中的 3D 地图,本来没啥,但这一些数据都会发到厂商服务器。最可怕的是,Harishankar 在日志中发现了一条带有时间戳的指令,恰好与罢工的时间完全吻合,显然就是那条「死亡指令」!
Harishankar 反向破解了这条指令,重启设备后,成功恢复了正常运行,而且完全本地离线运行,摆脱了厂商的控制。可惜,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这种工程能力。至于为何扫地机器人在售后服务中心一切正常,回家没多久就再次无法工作,其实也很简单:售后人员会重置固件,顺带无意中清除了死亡指令,但是设备再次联网后,检测到遥测服务器被屏蔽,厂商拿不到数据,就会远程使之「变砖」。(来源:快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