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其时的方位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科教文卫
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这颗镶嵌在祖国北疆的明珠,既承载着千万年的远古回忆,又跳动着现代敞开的微弱脉息。
7000万年前,这儿是恐龙的乐园,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传的骨骼化石印证了绚丽的天然史诗;17世纪起,旅蒙商人伴着洪亮的驼铃声,循着陈旧的商道在此停步,奠定了建城的人文前史;20世纪中叶,跟着铁路的贯穿,一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不断书写着敞开融合的年代新篇。
二连浩特市,正如其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城”,在年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绽放出北疆文明的灿烂光辉。
这儿不仅是我国甚至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及恐龙蛋化石的区域之一,更有全球稀有的白垩纪恐龙化石埋藏地,隐藏着远古生命的暗码。
走进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化石埋藏馆,半米厚的岩层堆积层中,大小不一的恐龙骨骼化石交错叠压,纹理明晰、形状无缺,将韶光凝固于千万年前。
作为晚白垩纪恐龙化石群的杰出代表,此处以品种十分之多、散布广泛、保存无缺而享誉国际。
经专业勘探,恐龙化石埋藏区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现在,展馆仅开发掩盖400余平方米,仍有很多宝贵化石静待更深层的探究。
“二连盐池埋藏着很多恐龙等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包含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恐龙以及鳄类、龟鳖类、鱼类等化石,阐明其时这个区域是湖泊遍及、植物旺盛、气候酷热湿润的天然地理环境。”内蒙古博物院副研讨馆员张建升介绍。
化石埋藏馆内展现牌静静诉说着恐龙或许的完结:洪水、气候剧变、食物匮乏天然浩劫封存了这段地球往事。
自1893年俄国学者奥勃鲁契夫初次在此发现化石,至1922年中亚考察团开掘出首枚恐龙蛋,再到近百年间多国科考部队连续发现巨盗龙、盘足龙等十余种恐龙化石,二连浩特市持续轰动国际古生物学界。2005年,“二连巨盗龙”出土,当选《年代》周刊“全球十大科学发现”;2008年,获吉尼斯国际纪录认证。
在208国道距二连浩特市区12公里处,一对高19米、长80米的巨型恐龙雕塑,昂扬着头颅,巍然屹立于路途两边,成为二连浩特市标志性“市门”。
沿途数公里恐龙现象大路上,形状各异的恐龙雕像错落有致地散布而立,有的垂头寻食,有的俯首远眺,有的结伴而行,它们与远处滚动的白色风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远古与现代交错的北疆画卷。
辽金时期,这儿已是北方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的家乡,草原上的村歌与马蹄声交错,勾勒出前期游牧文明的概括。
公元1689年,中俄交易往来逐步频频,一条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其间,从张家口通往库伦,最终抵达欧洲的商道“张库大路”,成为其时北方草原区域重要的交易线路,而此地成为张库大路主路上的重要站点。
在这绵长的商道上,伊林驿站扮演着要害人物。我国商人赶着满载茶叶、丝绸与瓷器的驼队,从南边一路北上,经伊林驿站休整补给后,便要穿越苍茫沙漠、宽广草原与冰冷的西伯利亚森林,远赴欧洲。
伊林驿站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彼此磕碰融合。鼻烟壶、俄式餐具、西洋挂钟等西方物品经此传入内地,融入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日子;而内地的油纸伞、丝绸织物、瓷器等则经过驿站,源源不断地运往草原和西方。
在伊林驿站博物馆中,珍藏着一件景泰蓝座钟,它选用元朝时期从波斯传入我国的“铜胎掐丝搪瓷”工艺制成,既具有西方挂钟的实用功能,又蕴含着我国传统工艺的精巧,成为其时民族融合、文明互鉴的生动见证。
1918年,在原有古商道张库大路的基础上,张库公路经营线路拓荒从张家口至库伦沿线个轿车站,伊林驿站成为重要站点之一“滂北”站。
2017年,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讨所和二连浩特市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伊林驿站遗址做全面开掘整理,揭穿面积6700平方米。开掘院子3处、房子37间、灰坑8个、灰堆1座、柱洞70个。出土文物600多件,包含陶器、瓷器、木器、铜器、钱币、纸质文物等。考古人员在古车辙印遗址上收集到马掌、铁器、车马构件、陶器、电线绝缘瓷瓶等。这次考古开掘整理工作为万里茶道张库大路段、草原丝绸之路、伊林驿站的进一步研讨维护,供给了实在、全面的什物材料与数据信息。
地处要冲、通联八方,二连浩特市一直处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沉淀出容纳、敞开、坚韧的北疆文明气质。
1956年,“钢铁驼队”让古道驿路勃发出新动能,我国、蒙古国、苏联三国国际铁路联运正式注册,建立二连站,使这儿成为欧亚大陆桥中的重要纽带。
各族人民会聚于此,城市建设环绕火车站打开,“二连镇”随之诞生,因而,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跟着“一带一路”建议的深化推动,二连浩特市的区位优势益发凸显。1992年,二连浩特市被国务院列为13个沿边敞开城市之一,成为祖国北疆对外敞开的前沿阵地。
现在,二连浩特市成为我国对蒙古国敞开的最大陆路口岸城市,具有中蒙两国间仅有的铁路口岸。
在这儿,日子着许多蒙古国友人,商户、留学生、客运司机、来看病的白叟他们的故事,是中蒙友爱沟通的缩影。
屹立于中蒙边境线上的二连浩特国门下,一条铁路串联起更宽广的国际,也串联起各民族往来沟通融合的回忆。
这是衔接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的欧亚大陆桥。口岸铁路换装作业场将跨境货品在这儿完结“换装”,成功跨过中蒙两边相差的85毫米轨距,让广袤的亚欧大陆严密相连。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我国向北敞开重要战略支点、中欧班列“中通道”仅有进出境口岸,二连浩特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繁忙的现象:一列列满载着电子科技类产品、机械设备、日用百货等货品的中欧班列,从全国各地会聚到二连浩特市,经二连浩特国门出境后,驶向蒙古国、俄罗斯及欧洲各国;一起,来自欧洲的轿车、木材、矿产资源等货品也经过这儿,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市场。
从恐龙年代的生命律动,到万里茶道的驼铃回响,再到中欧班列的汽笛轰鸣,不同年代的声响在此交汇,构成二连浩特这座城市跨过时空的交响。
未来,这座五彩斑斓之城还将持续在前史与现代的磕碰中,在敞开与开展的浪潮中,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共识、民族与国际融合的北疆新画卷。(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周秀芳韩继旺及庆玲)


